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隶属贵州省教育厅。是一所以举办高职教育为主体,同时举办职前职后培训,集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工艺美术、经济管理、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全日制综合性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贵州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全国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贵州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优秀学校、贵州省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院地处花溪大学城,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现设有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艺术设计系、机电工程系、轻工化工系、人文社科系、建筑工程系及基础教学部、思政教学部、中职教学部等七系三部。有42个高职招生专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985人。有专兼职教师64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20.36%;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专任教师比例为17.35%;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1.8%;还有一支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占等兼职教师队伍,为学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3个,省级开放实训基地3个,校内实训基地(室)9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78个;设有贵州省第101职业技能鉴定所、贵州省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基地、贵州省室内装饰协会培训基地、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培训基地、贵州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微软IT学院授权点、中国(贵安)创客联盟总部基地、贵州省花溪大学城双创园、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鉴定、培训和创新创业机构。
作为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进入花溪大学城的高职院校,学院将与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等省直高校共享大学城优质教学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学院将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聚焦内涵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深耕轻工,融入贵安,服务贵州,开放发展”的办学定位,按照“轻工特色与产业服务并举,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并重,开放办学与内涵发展并进”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把学院全面建成“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训、校徽
一、征集时间及背景
2005年9月,原贵州第一轻工业学校和贵州第二轻工业学校正式实质性合并为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了突出学院办学特色,2006年5月学院启动了校训、校徽征集工作。2006年12月,学院中层干部代表、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对参选方案进行了评选初审。2007年6月,学院党政办组织第二轮全院师生无记名投票,经过学院党政办、宣传统战部和纪检监室统计汇总,最后报学院党委审核,历经数次修改,最后确定学院的校训和校徽。
二、校训
明德修身精技立业
校训释义:“明德”,出自于《礼记·大学》,通过教育引导启发学生,培养形成优良品德。“修身”,寓意学院师生自省以使自己心灵纯洁、诚信待人;“精技立业”,号召学院师生通过精通职业技能,教职工能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与技能,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能有相应合格的职业技能,满足社会需求,成为合格职业人才,反映学院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理念。
三、校徽
校徽释义:以学院英文字母“GILI”的首字母“G”为元素,变形为动感的圆弧和高飞的大鹏鸟,圆弧造型简洁有力,象征学院科学现代的管理与教育理念。又似一个时空隧道的入口,大鹏鸟正向其振翅飞去,象征学院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无限广阔的空间和灿烂的明天,飞翔象征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腾飞,组成鹏鸟的上下两个部分突出多学科、多层次、多门类、多学制的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特征,并形成汉字“工”,代表“轻工”,体现学院的属性与办学方向,图形整体简洁生动、催人奋进、充满朝气,象征学院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创辉煌的精神风貌、时代气息和昂扬斗志。
校徽采用蓝色,象征着教育事业的深沉、博大、宽容,同时蕴涵了对轻院学子“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勉励之意,又表达了轻院各项事业腾起的美好愿景!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歌
一、创作背景: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歌《放飞金色的梦想》创作于2012年5月,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为原贵州省第一轻工业学校、第二轻工业学校,始建于1979年,200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升格高等职业院校,轻院人立足30多年来办学经验和成就,总结提炼了解“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及“明德修身、精技立业”的校训,正是这种精神鼓励和支持着一代又一代的轻院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办学成就——2008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09年底作为进驻花溪高校聚集区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进行建设;2010年在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2011年跻身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反映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时代特征,急需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形式和载体凝聚人心,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心、共同致力于促进职教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积极进取,争作贡献。
二、创作过程:2012年4月,学院向社会各界及学院师生征集到歌词20余篇,组织全体教职工生投票评选,特邀省内外专学者组成专家组集体研讨,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由贵州省著名作词家、省管专家丁时光先生作词定稿,国家一级作曲家华建国、贵州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柴永兴两位作曲家谱曲。